2025年8月14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眼科AI智创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行。
启动仪式会场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乔杰院士,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徐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院长付卫,党委副书记姜雪,副院长宋纯理、李蓉、唐熠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詹思延,以及医院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等出席启动仪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合作源远流长。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洪晶介绍了眼科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建设背景与阶段性成果,实验室重点成果包括首创角膜内皮病变自动识别系统并发表系列高水平SCI论文,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研发智能眼底影像解析AI模型,建立基于AI的眼底罕见病辅助诊断系统;搭建“医朵健康APP”平台,完成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I预警及诊断模型;推进日间手术智能化管理,申请发明专利3项;构建远程诊疗智能化模式,实现“以点带面”的诊疗格局;同时布局数字眼球和AI疾病精准诊疗,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波回顾了双方合作历程,自2019年以医工交叉研讨会为起点,中科院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建立了每周例会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双方将以这次实验室成立为契机,深化拓展多模态影像、手术导航等领域合作。他指出,当前大模型虽在相关领域表现突出,但医学场景更需要以临床问题驱动的“专家级AI”——聚焦可解释、可验证、专业化的临床诊疗协助能力。未来五年,自动化所继续将医学AI列为重点研究应用方向之一,通过交叉融合推进跨团队协作与场景化落地,打造解决临床痛点的AI专业化系统,推动“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推动从“通用人工智能”向“专家级人工智能”的转型,共克复杂临床难题。
付卫在致辞中表示,眼科AI智创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医院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并向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团队、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及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表示感谢和祝贺。他表示,今年医院重点发展战略中,围绕AI战略布局的相关任务正稳步推进,并加速在各科室的应用落地。此次眼科率先建成AI智创联合实验室,起到了“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付卫高度肯定了眼科的创新实践,期待其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院临床及职能部门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院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多元场景的应用。
金昌晓在致辞中为眼科AI智创联合实验室的发展定位提出指导性建议,他表示,实验室要坚持“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秉持“能做的先做好、能用的尽快用好”的务实理念,稳步推动AI在眼科及多学科的布局应用。他希望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联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丰富多元的平台基础,推动AI技术在多学科场景的创新应用。同时,通过医联体等合作模式,将先进技术辐射到全国,乃至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边远地区。他期待实验室持续迭代完善、攻坚克难,跨界协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乔杰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的发展历程,指出此次眼科AI智创联合实验室的揭牌既是6年沉淀后的重要节点,也是新征程的起点。乔杰强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已成为医院在服务量、运营管理与学科建设上的支柱板块。面向未来,眼科应以“创新引领”为牵引,锚定5—10年规划,在“预防-预测预警-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开展前瞻性布局,强化临床与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梯队建设,依托创新平台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合作伙伴深化协同合作,打造临床-基础-转化一体化体系,服务北京、辐射全国,迈向国际领先。
实验室场景
双方依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发展大数据平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五官科楼共建实验空间,致力于AI影像分析、智能诊疗、智慧医疗管理等开展深度合作。未来,实验室将持续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眼科大模型研发、强化科技成果产出与联合申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医联体远程管理模式,并加强产学研医用多领域交叉融合。
与会领导为实验室剪彩
仪式现场,与会领导共同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眼科AI智创联合实验室”剪彩揭牌。
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