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中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许星,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主持。
会议现场
致辞领导从左到右:王博、许星、王浦劬、仰海峰
王博指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而“两个结合”则是其中的灵魂与枢纽,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开展关于“两个结合”的深入研讨,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许星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打开创新空间,同时,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肩负着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的政治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的定位,需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这正与“两个结合”的理念相契合。
王浦劬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开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仰海峰指出,坚持“两个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主题发言环节,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克服传统与现代紧张关系的关键。中国社科院龚云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对党的百年实践的原理性总结,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孙来斌教授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化,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央社院翁贺凯教授强调“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化解了传统与现代、中西文明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宋友文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首都师范大学沈永福教授聚焦“第二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发展,提出激活文化基因等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强教授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认为其为解决人类文化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北京语言大学杜运辉教授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契合关系,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道路。中央民族大学岳凤兰教授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体”与“达用”的辩证关系,强调其方法论意义。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从国际视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结合的必然性。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守正创新为根本方法,真正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的问题。
主题发言环节(从左至右:邹广文、龚 云、孙来斌、翁贺凯、宋友文、沈永福、韩 强、杜运辉、岳凤兰、韩毓海、孙熙国)
王浦劬对研讨会进行总结,他将各位专家的发言归纳为六个方面: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阐发“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合上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发展;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寻找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中华文明主体性角度阐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指向。他指出,研讨会体现了强烈的学理导向与问题导向,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深化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认识,也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助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