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医学+X”跨学部学科交叉论坛首场活动在医学部图书馆琼苑报告厅举行。论坛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学与多学科深度融合为目标,搭建起跨学部、跨学科线下交流平台,为“科技创新年”注入交叉合作新活力。
论坛特邀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默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论坛由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徐明教授主持。
活动现场
肖瑞平以“转化医学赋能新药研发”为题,围绕2AR心肌保护作用与心力衰竭治疗新策略、MG53心肌保护与急性心梗的治疗、抗泌乳素受体(PRLR)单抗药物研发、恶液质(Cachexia)病理机制和治疗的未来方向,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个疾病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探索。作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还分享了推动中国临床研究国际化的历程。报告尾声,肖瑞平以泰戈尔诗句“把自己活成一道光”作结,这句贯穿其科研生涯的信念,恰如她在转化医学领域的实践——既以创新药物照亮患者生命,亦以“发自己的光,点别人的灯”的情怀,培育新一代医学创新人才。
肖瑞平作分享
李默聚焦“可视化蛋白质组学指导的靶向治疗”,从乳腺癌、卵巢癌等高发癌症切入,用通俗的案例揭示了蛋白质组学如何从“微观地图”变成“治疗指南针”。团队通过外泌体蛋白质标记、单细胞质谱分析等技术,揭示了肿瘤细胞间的信号交互机制;开发的sEV富集芯片与生物标志物检测系统,实现了微量样本中肿瘤相关蛋白的精准捕捉;创新性地提出“胞质分裂期蛋白质组靶向策略”。针对传统蛋白质组学体外分析无法对接体内病理信息的行业难题,李默团队研发的体内可视化标记技术,成功实现了乳腺肿瘤微环境中蛋白质的时空动态追踪。这一技术首次打通了“蛋白质组学信息-体内病灶微环境”的转化链路,使科学家能够在生理状态下解析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后续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精准的体内研究模型。
李默作分享
提问环节,与会者们围绕讲者的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不同学科背景的思维相互碰撞,提出了诸多新颖的观点和设想。
交流环节
“医学+X”跨学部学科交叉论坛将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对话加深各学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让医学在多学科热烈的交流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探索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无限潜力。